面相全变了,再看韩再芬和马兰,才知两人差距在哪里
很多人以为马兰只是嫁人了,其实她在1992年就彻底离开安徽黄梅戏剧院,户口迁去北京,舞台服装装箱封存,连剧团老同事都联系不上。那年她才34岁,正是嗓子最亮、身段最柔的黄金期,说走就走,一点犹豫都没留。
很多人以为马兰只是嫁人了,其实她在1992年就彻底离开安徽黄梅戏剧院,户口迁去北京,舞台服装装箱封存,连剧团老同事都联系不上。那年她才34岁,正是嗓子最亮、身段最柔的黄金期,说走就走,一点犹豫都没留。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瑰宝,黄梅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戏曲舞台上熠熠生辉。落幕不久的2025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呈现了一场全民参与共享的文艺盛宴。剧场内剧目接连登场,公园里弦乐声声不息。在安庆,黄梅戏不止是活跃在剧场舞台上的非遗艺术,更是流淌在城市血脉里的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当安徽将黄梅戏打造成文化名片时,绝大多数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却异口同声:这门艺术的根,在湖北黄梅。
9月26日,安徽省非遗研究会在安庆市召开年度理事会暨非遗融合创新发展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七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讲授,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何俊杰作为省外唯一代表,应邀为一百余位安徽全省非遗人作《非遗融合创新·案例与启示》
安徽对黄梅戏“做大做强”的贡献,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皖赣鄂飘移来的种子,安徽安庆育成了大树;没有安庆的百年涵养,就没有今天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 具体可从六方面展开:
金秋时节,江淮大地稻浪翻滚,空气中满是丰收的清甜气息。9月25日上午,滁州市皇庆湖公园内热闹非凡,五彩斑斓的旗帜在微风中舒展。第十届中国农民歌会暨2025年“四季村歌”汇演活动,便在这满是乡土诗意的氛围中盛大启幕。
235年前,1790年,为贺清高宗寿辰,三庆徽班率先进京,此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接踵而至,把徽戏带进了紫禁城。“徽班进京”融合演变催生了国粹京剧的诞生,也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一道浓墨重彩的文化远扬。他们是输出者,是播种者,将皖山皖水的灵秀与质朴,唱响在九城
随着社会的发达与开放,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将自己拘泥于婚姻中,而是活出自我。
“黄梅戏第一美人”嫁人了,戏迷们集体失恋;另一位“第一花旦”至今单身,却天天在台上谈恋爱。
“戏曲演员一招一式都是练出来的,真是太不容易了!”“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圈粉了!”8月29日晚,《中华有好戏》七夕特别节目在河北卫视播出,网友好评不断刷新。